English

实践“三个代表”促进农村发展

2001-03-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指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通过学习教育活动,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全面落实中央精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农村各项工作中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本刊特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教授刘海藩,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马晓河,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虎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伟雄,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经济师郭作玉等专家学者谈谈他们对于实践“三个代表”,促进农村发展的看法。

——编者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三个代表”

刘海藩: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进入21世纪我们中国共产党将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求我们党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可以说,实现共同富裕,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一点在农村尤其重要和迫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农村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增长比较慢,特别是近年来出现城乡差距拉大的情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农村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切实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党的建设带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和教育,也有一个学风问题、作风问题。我们的学习和思想教育必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讲究实效的;而不是形式主义的、经院式的。看一个村、一个乡镇的“三个代表”思想教育开展的如何,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如何,就是要看农村的生产力是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因此,共同富裕与“三个代表”实际上是一致的。

走共同富裕之路

张虎林: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根本问题之一。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并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三农”问题并不是平列的,农民是“三农”的主体。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制定政策措施,必须以农民为主体、核心,围绕农民问题如何解决来进行。当前,所谓农民问题,主要是如何解决农民增收减负问题。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为解决农民增收减负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试行农村税费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县乡镇的机构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进行“三个代表”的教育,等等。这些措施对于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素质,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必将发挥有效作用。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罗伟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当前遇到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的增收困难。这个问题关乎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第二,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好农村政策,保护和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第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第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第五,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和基层组织与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这是农民增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

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发展之路

马晓河: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农业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调整结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要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发展之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调整农业结构要注意以下五大问题:

一是全国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各地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要素,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和产品。二是结构调整不能是静态的,应是动态的,农民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随时调整生产结构。三是结构调整还要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形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四是调整农业结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体现农民的自主经营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农民,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五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应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推荐《中国农村的辉煌与希望》一书

近两年来,中共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康绍邦教授等同志组成课题组,对全国坚持共同富裕道路、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的115个村镇(乡),进行了实地考察,总结了它们的典型经验,汇集成《中国农村的辉煌与希望——百例共同富裕典型村镇调查》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较好评价。

刘海藩: 20多年来,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涌现出一批率先脱贫致富、实现小康水平的先进村镇。它们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无疑是先行者,是走在前面的典型。《中国农村的辉煌与希望——百例共同富裕典型村镇调查》介绍的典型村镇的成就令人振奋,从它们的辉煌成就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前景。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百多个典型村镇,由于它们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不同,所以它们的发展道路、发展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先进村镇之所以在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方面走在前列,最根本、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有一个团结创新、开拓进取、勤政廉洁的领导班子,在于有一个好带头人,在于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些先进村镇党组织努力实践着“三个代表”思想,为我们学习领会中央的《意见》、在农村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提供了经验。

张虎林: 《中国农村的辉煌与希望——百例共同富裕典型村镇调查》所调查的共同富裕典型村镇在解决“三农”方面,创造了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这些经验和成功之路有助于我国在本世纪中叶之前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创造条件。

郭作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不断有一批村镇率先富裕起来,如河南的刘村、小冀镇、南街村,北京的窦店、韩村河、留民营,山东的新牟里,江苏的华西村,广东的万丰村,等等。它们标示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的意义。这些地方是怎样富起来的,对别的地方有什么普遍的意义,这是理论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农村的辉煌与希望——百例共同富裕典型村镇调查》全面介绍了全国先进村、镇共同富裕的典型经验,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罗伟雄: 《中国农村的辉煌与希望——百例共同富裕典型村镇调查》通过大量的典型材料,翔实而具体地回答了人们普遍关注的农民如何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问题,也很好地回答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如何解决农民增收困难这一热点问题,因而为妥善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思路。

马晓河: 《中国农村的辉煌与希望——百例共同富裕典型村镇调查》所调查的村镇既有发达地区的,又有贫困落后地区的;既有东部地区的,又有中西部地区的。因此,它们能为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农村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特别是第三篇,23份调查报告从创汇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揭示出当前我国调整农业结构的各种成功模式,这对全国各地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